第五百八十四章 论道(十一)夺道统(第3/4 页)

天下豪商 大罗罗 567 字 2024-02-18 08:33:30

理学讲究的是“存天理,灭人欲”,将灭人欲的道德圣人,当成了证道求道的路径。

而武好古则拿走了程颐的“天理假说”,然后将“绝外道”当成了证明天理或者天道的途径。

也就是说,就是要把相信各种外道的蛮夷统统教化了,才能证明天理(天道)和“仁义礼智信”等儒家道德是存在一定关联的。

“那你相信天人合一之说吗?”程颐追问道。

“信而求证!”武好古说,“先贤提出假设,我辈当信,然后求证。若不信,又何须求证?若不求证,就是盲信,就是蠢人。”

武好古这是在构建自己的“神学体系”,神学的基础当然是神和信仰了。天理、天道创造一切和上帝创造一切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基督教《新约·约翰福音》开篇的第一句话就是“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而基督教的“道”,其实也有源头、本源的意思。

所以构建出一个创造万物“天理体系”的理学,也就接近于宗教,可以回答关于世界观的问题了。

不过武好古要让实证主义和神学体系共存,所以就提出了“信”和“证”同在的理念。

“信”和“证”当然不是矛盾的,要不然基督教和天方教体系下怎么会产生和科学和理性派?早期的许多西方科学家不仅信仰基督教,甚至本身就是神职人员。比如开创日心说的哥白尼就是一位教士。

所以“实证主义”并不属于无神论的范畴——有神是假设,无神同样是假设,都需要小心而反复的求证,才能得出最后的结论。

而有了“实证主义”,也不等于就不需要信仰了。后世喊出“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那些人,不都信仰宇宙真理?

当然了,程颐的那一套理学也不能不加改造就全盘吸收,因为理学的体系虽然比较完善,但是存天理、灭人欲那套太消极,而且也不利于对外传播——道德标准太高了,可就没有人肯跟着玩喽。

……

“东坡先生,武崇道,你们可畏天命?”程颐接着提出了问题。

其实他并不太在乎武好古的“夺道统”,因为“夺道统”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继承了衣钵。

“信天理”或是“信天道”,再加上“信而证”,已经构成了一个相当圆满的体系。

不过这个体系是对大儒大哲而言,不是对寻常人而言的。

所以在国子监论道的第二天,程颐一开始就拿出了“君子三畏”中的“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