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6章 惟欲收复辽东,必先收复朝鲜?(第2/3 页)

活埋大清朝 大罗罗 341 字 2024-02-18 08:51:24

以外就不要别的了,而关内那些“乡贤”可一个个猛如老虎恶如狼,各种巧立名目,恨不得把下面的农民生吞活剥了……所以这些黑康麻子家扛活的农民,对康麻子还是很感激的。

看着佃户们感激涕零地去了,康熙皇帝却是长叹一声。

他的前任老丈人,已故的孝诚仁皇后之父噶布喇看见他叹息,马上策马上前道:“皇上,今年辽东皇庄的租子应该可以超过七十万石麦子了……都快赶上明朝永乐年间辽东军镇的屯田收入了。

另外,八旗亲贵们在辽东的庄子大多也收入不错,合计也当在百万石以上。

照着这个趋势发展下去,不出十年,辽东皇庄、旗庄的收入就能超过一千万石了!这辽东,实在是我大清的宝地啊!”

其实辽东这旮旯在明朝后金崛起前就发展的非常不错!

当时辽东的汉人人口有好几百万,仔细数数,也许都上了千万,后来跟随熊廷弼逃入关内的还有两百多万呢。

虽然当时还处在小冰河期中,但是东北的春小麦照样长得挺茁壮——小冰河期对农业的打击主要是西北和中原的干旱而不是寒冷。对于压根不缺水的东北而言,无非就是冬天凉一点,种不了冬小麦,但是春小麦没有问题。

说出来也许有人不敢相信,就在同一时期,老毛子那边甚至在雅库茨克的冻土上种粮食。干这事儿的就是那个姓氏被用来命名哈巴罗夫斯克的哈巴罗夫——这家伙让人在春季刨开冻土层,在冻土层下面的土地上种粮食!这样都行,在气候温暖许多的辽东种麦子和大豆就更不是什么问题了。

“朕过去也知道辽东的好,却不曾想到辽东土地肥沃如此!”康熙看着很有点慨叹,“可这么好的地方,又为什么要用柳条边墙圈起来呢?我大清在东南沿海搞沿海迁界,沿海二十里到五十里的肥沃土地都要抛荒,鱼盐、海贸之利统统不要,还逼得沿海之民走投无路,全成了反贼。而东北老家照理说是国之根本,怎又圈着不让种田。这事儿办的……”

噶布喇低声道:“这还不是为了防汉人……”

康熙又是一声叹息:“可惜防得了汉人顺民,防不了真正的反贼……噶布喇,你听说那个什么‘惟欲灭亡大清,必先收复辽东;惟欲收复辽东,必先收复朝鲜’的说法了吗?反贼已经盯上辽东了!”

康熙说的这一段明显是从《田中奏折》上抄来的,不过他没看过原版,只是从儒宗总堂和内务府粘杆处得知了这一段话。据说是出自诸葛三和的一个什么《伐清出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