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图哈切夫斯基的警惕(第2/4 页)

崛起之第三帝国百科 大罗罗 463 字 2024-02-18 08:26:13

和技术工人的水平也不大过硬,所以产品质量就……”

居然说苏联的教育和工程技术人员水平不如德国……这是在批评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吧?

斯大林微微皱眉,心里面分析着图哈切夫斯基的话。

其实图哈切夫斯基的抱怨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苏俄历次肃反,知识分子特别是沙俄时期的老知识分子,一直都是饱受打击的对象。在“大清洗”开始前,许多大学和工厂中的“老教授”和“老工程师”就已经作为“暗害分子”倒霉了——苏联内部的清洗并不是从1934年的“大清洗”才开始的。

只是从“大清洗”开始,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干部开始大面积倒霉。而在“大清洗”之前,除了托洛茨基分子和各种特务,知识分子才是打击清洗的主要对象。其中最著名是“沙赫特案”——和目前的德国帝国银行行长沙赫特没有关系,是由哈萨克斯坦沙赫特城的一起煤矿事故引起的,后来逐渐扩大到各行各业,主要打击老知识分子,还将苏联科学院指为“进行反苏维埃政权的反革命活动中心”,仅在1929年秋,在科学院就有650人遭到清洗。

在“沙赫特案”之后,“工业党”案和“劳动农民党”案又一次重创了苏联的老知识分子和党内负责工业的专家干部,因为这两起案件被捕的技术干部和知识分子超过3000人。

沙赫特案、工业党案和劳动农民党案的被捕人数虽然不能和后来的大清洗相比,但是受到打击的大多是沙皇时代留下的顶尖专家——考虑到沙俄时代的科学技术人员大多逃亡去了国外,这些老专家的人数本来就不多,又都是所在行业的泰斗。因此对他们的清洗,的确对苏联的教育和技术研究水平造成了一些不利影响。

而且由于苏联教育体系中的“成分论”,许多出身不好,但是学习成绩非常良好的学生不能进入大学深造。造成苏联大学生的素质也稍微有点低下。

在一大批老专家要么劳动改造要么靠边站的情况下,这些在政治上非常可靠的新人自然得到重用。成了各行各业的技术骨干,所以也就造成了这个时期苏联产品的质量总有些差,维护起来也非常困难,而负责维护军队技术装备的人员的素质往往比生产它们的人更差……

“产品质量和技术人员水平不是段时间内可以提高的。”斯大林打断了图哈切夫斯基的话,“而且我们现在也没有和德国发生战争的可能性。”

“总书记同志。”图哈切夫斯基有些担心地插话,“我们不应该低估德国的威胁,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