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四零章 初到宝地(第2/4 页)

说今年提学大宗师不下来岁考,而是在明年用科考的形式,一次性解决三年两考的任务。所以,他现在是无事一身轻,策马扬鞭北上的这一路上,心里只盘算着要用什么样的借口把乐不思蜀的爹娘给诳回来。平心而论,他其实不怎么希望家里多两座大山,现如今这种凡事自己做主的日子挺好的,可毕竟这年头是以孝道治天下。

别看二老远在汉阳府,真的要在那儿给他决定了什么事,他甚至没地方说理去,还不如赶紧把人接回去供起来,免得不靠谱的老爹再闯祸。

许老太爷推荐的这条路线,前半程全都是通衢大道,也就是所谓的驿道,平整不说,沿途客栈旅舍一应俱全,就算错过了县城,还有不少颇具规模的小镇,汪孚林倒有心学习苏夫人,也抓几个水匪换点花红银子,奈何除却碰到过偷儿,什么盗匪之类的都没瞧见,就连几个摩拳擦掌的镖师也大为失望。毕竟,从前同伴们分到的那五百两花红人人眼馋。等到了芜湖码头,换乘长江航船时,众人才发现,这里较之严州府码头更加繁忙,几不下于杭州。

原因很简单,长江航运从来都是南北贸易往来的主干道,又岂是新安江水路可以比拟的。也就是地处京杭大运河以及东西钱塘江水路汇合点的杭州,在浙江的水路地位上稳稳当当站着第一把交椅,但在南直隶,则以苏州扬州居首,芜湖仅次于镇江。在此地进行大宗交易的货物,最重要的就是粮食,堆栈颇为发达。毕竟无论太平府还是宁国府徽州府,全都不是南直隶主要的粮食产区。而经由这里南下湖广的船,则最多的是盐船。

“从扬州仪征县那边发船的时候,盐一斤不过五六文,但只要运到汉口,一斤立刻就能卖到二三十文,暴利啊!”

这是汪孚林上船之后,船老大对他说的话。尽管许老太爷之前已经对他介绍过很多徽商在汉阳府、武昌府以及汉口镇三地情况,可唯独对于盐业的暴利没有细谈,因此听到这巨大的利润,他着实吃了一惊,心中更是纳闷自己那老爹这些年究竟在干什么。生在松明山汪氏这样已经兴旺发达的商贾之家,又好歹还有个颇有名气的族兄汪道昆在后头,这也混得忒凄惨了点。哪怕如今说什么在汉阳县令那边当师爷,可他实在怀疑人家是不是看在汪道昆的面子。

如果老爹有那给人当师爷出谋划策的本事,也不至于在外混得这么惨吧?

不过说起来,他还以为自己之前在普陀山和两个佛郎机人做的那一票绸缎生意已经很赚了,现在看来,盐商们才叫是真正抢钱!

汪孚林很快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