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68章 历史(第2/3 页)

种不上不下的做法自然就感觉很奇怪。

“没错,这件事情的确有些不合常理。从各种角度来说都是如此。”看着一脸好奇看向自己的贞德梁恩小声的解释道。

“但很多时候只有小说需要合理,但事实不需要,据我所知,那个时代真有一个国家选择走这条道路。”

梁恩现在所说的这个国家就是华夏,整个全面抗战八年只造出来不到100门身管火炮的国家。

今天看史书的话,会发现清朝末年已经有能力自制各型陆海军火炮,1905年,江南制造总局成功仿制75mm克氏山炮,1913年汉阳兵工厂成功仿制75mm克氏野炮。

从1896年到1911年,江南制造厂一共生产37MM,53MM,57MM和75MM火炮988门,虽然和那些工业国没法比,但也不至于被甩开太远。

甚至江南制造总局还生产过“三十生四七六”口径巨炮,也就是12英寸重炮,这水平在当年在全球虽然落后,但是和主流水平相比落后了不超过五年。

但是三十多年后日本鬼子入侵的时候,华夏已经没有新炮可用了,甚至很多部队抗战开始时还在使用打着团龙徽的克氏山炮,而这就是因为合金钢革命。

清末用了二十年的持续投入,才使得江南制造总局的钢材追上列强先进水平,一下子又要重来,这显然是动荡的北洋时代不可能办到的。

而北洋政府的官僚更是变本加厉,完全抛弃了国防工业自主的理念,为了吃回扣,连普通的碳素钢也全部外购,于是清末费尽千辛万苦建成的各个兵工厂全部沦为来料加工厂。

1925年,汉阳兵工厂居然向洋行订购20万支胡桃木枪托胚料,广东的石井兵工厂生产更是完全按照洋行的说明书,某零件用第几号钢材就照着买,买不到就只能停工。

很多人都说秃子是一个买办政府,但是在军火采购上北洋才是真正的买办政府。毕竟秃子起码对外军购不再以回扣为主要考虑。

尤其是俞大维接管兵工署之后,兵工署全面负责对外军购、兵工生产到装备库存保障等,相对而言在那个时代算得上罕见的清廉部门。

中原大战后,当时的华夏政府开始重整军备,然而第一步就卡在钢材上,1932年规划筹建浦口钢铁厂,结果初期规划投资金额就达到了8000万银元,这显然当时无法承受。

一直到1936年,华德合作签订合步楼易货合约,由德方提供信用贷款供华方采购,华方可